北京的古桥 | 北京古桥发展史
北京的古桥
历史上北京的桥梁不仅数量众多,而且形式多样,别具风采。可以说,北京的古桥是人类建筑和艺术宝库中的重要宝藏之一。“北京的古桥”栏目将展现北京古桥的历史与文化,并向公众介绍北京古桥保护的工作进展与成果,从而唤起更多人对北京古桥文化的热爱与传承。
桥,水梁也。
——《说文解字》
”北京的古代桥梁大多是跨河流而建,因此,北京水系是北京桥梁的重要基础。据不完全统计,北京地区大小河流80多条。这些河流流经北京城区及域内的各个地区,成为养护北京一方水土的重要保障。
北京的河流湖泊
北京地区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、潮白河、温榆河、拒马河和泃河五大河流。这些大河流经北京的东、西、北及西南和东南方向,覆盖了北京地域中大片地区,成为古代北京城赖以生存的重要水利资源。
永定河是北京第一大河
(图片来源:图虫创意网)
京城内外除了内城、外城、皇城和宫城近40公里的护城河外,内外城区还建有长河、玉河、大明濠和著名的运粮河——通惠河等河流,以及由这些河流分支出的众多大小河流。
通惠河
(图片来源:图虫创意网)
另外,京城内外还分布着诸如什刹海、积水潭、北海、中南海以及昆明湖等十处大小湖泊。
什刹海
(图片来源:全景网)
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湖泊,不仅影响着人类生活与城市建设,而且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。
北京古桥的材质
有水就有人类活动,有人的地方就有桥梁。
资料显示,为了解决河流对交通的阻隔,北京地区先后建造了数量众多、大小不等、形式各异和材质不同的桥梁,数量达近千座之多,而留存到现在的桥梁则有200余座,其中大部分还都建于园林之中。
古桥起源于何时,由于缺少详实的史料记载,无从考证。但是从多方面观察,北京地区古桥的建造,大约始于金元时期,即属于我国桥梁发展的第四个阶段。应该说北京与中国其他地区,特别是建筑技术较为发达的南方省份,在造桥的技术等方面应该是同步发展的。
北京早期建造了许多各种材质的桥梁,但是,能留存至今的数量有限,主要是砖石结构的,木质桥梁保留下来的数量很少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与建桥的材质和所在的环境有着紧密联系。从历史资料和现存的桥梁创建年代分析推测,北京早期建造的桥梁多是木桥、砖木混合桥或者石木混合桥。用这些材料建造的桥梁虽然较为简单易建,却因木质桥梁构件容易糟朽和劈裂、稳定性差等原因而不能长久使用。北京地区著名的五大桥卢沟桥、朝宗桥、安济桥、永通桥、宏仁桥及城区的万宁桥等知名石拱桥,历史记载它们的前身都是木桥,曾因多次被冲毁才改为石桥并得以保存至今。
卢沟桥是北京地区现有最早的桥梁,现在以石桥形式存在的它在历史上却曾是木桥(图片来源:图虫创意网)
从中国桥梁的发展进程看,唐、宋、五代时期,桥梁技术就已发展到巅峰时期,特别是石拱桥建造技术已经成熟和普遍应用。但是北京地区现有最早的桥梁是金代建造的卢沟桥。究其原因,大概有二。
第一,历史和经济的原因。从历史的角度分析,唐朝、五代、宋朝时期,桥梁技术发展成熟,大中型桥梁建造技术普遍应用。但是,当时的北京在成为国家政治、经济中心之前,只是中国北方的重镇。地广人稀,经济欠发达,只能建造和修缮较为简单的桥梁。因此,北京桥梁发展的早期阶段,受经济制约,桥梁建筑必然是简单的济渡建筑,而且所用材质和技术使得它们不可能保存长久。
第二,地域的原因。北京地处中国北方,不像南方那样雨水常年丰沛,河流水量较为稳定,而是很多河流多属季节性河流,冬春枯水期河流水量较少或极少,甚至干涸无水。但是,到了夏秋雨水集中的季节,河水暴涨,容易引发洪水泛滥。史料记载这种现象极为普遍。例如,永定河、沙河等北京地区较大的河流,就连通州的萧太后河,虽然河流不是很宽阔,但是,到雨季依然是洪水滔滔。正因为如此,北京早期的桥梁多是临时性建筑,根本不具备能够抗拒洪水冲击的大型石桥水准,因而建造技术和修缮技术都处于较低的水准。而真正载入北京桥梁发展史册的,则是金代建都北京后建造的华北第一长桥——卢沟桥。
北京古桥的历史
金代定都北京后,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地位的提升,也为北京的各方面发展提供了机遇,北京经济、文化落后于南方等其他发达地区的状况也随之开始转变。京城建筑领域的建筑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,而这个时期的北京桥梁建设,不仅在建筑技术方面,而且在建筑形制、建筑规模、建筑艺术等领域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建造的卢沟桥,长达268米,用11孔连续的半圆拱构成,成为代表当时最高建筑水准的桥梁建筑,从此揭开了北京桥梁建筑史上的辉煌篇章。
元代保存下来的桥梁极少,这大概与当时的建桥材料有关,但绝不是因为建筑技术落后。从现存的元代石桥来分析就能够证明这一点。位于故宫东华门内的断虹桥,是北京现存比较完好的元代石桥。桥梁规模虽然不大,但从建造性质、建造水平和雕刻艺术等多方面,都可以看出元代北京建造的石拱桥具有很高的水准。
断虹桥
(图片来源:网络)
明代是中国建筑上上的辉煌期,也是北京桥梁建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。明代桥梁建设者认真总结了前人造桥的经验,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,加上当时的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,获得了巨大的成就,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期。北京地区保存到今天的许多著名桥梁都是明代建造的。虽已经数百年,但仍然完好,现在仍在使用。我们不能不为明代桥梁建设者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所折服。
清代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前朝遗风,并将其发扬光大,在建筑方面尤为突出。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园林方面的建设,仿照江南的园林水景在京城大力建造,特别是皇家园林,几乎涵盖了江南所有的知名景观,更有甚者,连景点的名称都照搬过来。有园就有水,有水就有桥,有桥就有景,有景则成园,相互包容。在北京的皇家园林中,以水为中心,以桥梁为纽带是北京园林最突出的特点,因而园桥成为园林中的重要景观。
十七孔桥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
(图片来源:图虫创意网)
圆明园中园桥众多,此为观澜桥
(图片来源:图虫创意网)
例如著名的圆明园、颐和园这两座北京西北部最大的皇家园林,其建造宗旨就是将江南著名的园林纳入园囿之中,以水建园,园区由众多的湖面组成若干个景区,而各式各样的园桥则成为连通各个景区的重要建筑。据资料统计,仅圆明园就有园桥百余座,数量之多,造型之丰富,都是前朝所没有的。因此,可以认为,清代北京皇家园林中的园桥,是北京桥梁发展史上最值得书写的重要篇章。
本文节选自《桥塔》 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 / 编
推荐阅读
北京印迹上线!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!“图观北京”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
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......
一点儿北京丨从清明上河图的送餐小哥到老北京的盒子菜
画里京城 | 《京师生春诗意图》乾隆时期的北京鸟瞰图
西四原来有四个牌楼?!
您与京城,一“码”之隔!
”关注“北京印迹”平台
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
“北京印迹”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,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,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,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。
“北京印迹”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,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、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。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,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、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,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,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。
“北京印迹”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,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、热爱北京、保护北京、发展北京,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!